中国联通解约超龄应届生事件舆情监测看毕业季就业问题

中国联通解约超龄应届生事件舆情监测看毕业季就业问题
05/30/2022 No Comments 舆情行业新闻 admin

图表数据来源:互联网公开数据

数据来源包括:新闻网站、论坛/贴吧、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

数据时间范围:2022 年 5 月 26 日 12 时-2022 年 5 月 27 日 16 时

关键词:中国联通 应届生 解约

应届生/毕业生 就业/求职/找工作

一、舆情概述

5 月 26 日,据后浪视频报道,广东河源一名应届生何同学反映,通过去年秋招与中国联通河源分公司签订“三方协议”,近日被告知因年龄超岁需要解约,事件引发网民热议,27 日,澎湃新闻报道称广东联通一名客服人员回应,目前河源联通已经和涉事大学生进行沟通,消除误会。在遵从国家法规和契约的基础上,按照相关约定,继续履行协议。

根据数据统计,监测期间内共产生 31309 条相关信息,新浪微博为该事件主要传播平台,舆情调性整体为中性舆情。下文将对该事件传播态势及延伸就业话题、就业季舆情风险进行综合分析。

二、传播分析

(一)传播脉络

从舆情传播趋势图来看,监测期间内该舆情传播出现两次明显波动。首次舆情高峰:5 月 26 日下午,新浪微博@后浪视频发布相关信息,引发部分网民关注,当晚@新浪财经、@西部决策等媒体微博号对该事件进行转发,当晚 22 时,舆情热度首次爆发,在新浪微博平台形成热点话题,多数网民加入该话题讨论,随着传播时间规律,该事件热度于 22 时之后逐渐下降。舆情峰值再次出现:5 月 27 日 7 时-8 时,@中国新闻周刊、@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媒体加入报道,@耿向顺、@徐叫兽等大 V 对该事件进行转发,再次推动事件传播,于当日 8 时达到监测期间内舆情热度最高值,主要传播平台依旧是新浪微博平台。

(二)媒体报道

监测期间内,该事件引起多数媒体关注,中国新闻周刊、凤凰网、澎湃新闻、新浪财经等媒体参与报道,主要是对该事件详情进行客观报道,《应届生因毕业年龄超 24 岁被中国联通解约,当事人:对方说是内部规定》一文在监测期间内传播量最高。27 日,澎湃新闻报道广东联通方回应,《广东联通回应“河源应届生超龄被解约”:消除误会,继续履约》,东方网、新浪财经等媒体对该信息进行转发传播。

(三)网民观点

监测期间内,#应届生因毕业年龄超 24 岁被中国联通解约#话题在新浪博、百度、今日头条等多个平台上榜,网民讨论积极性较高。通过对全网网民观点的梳理,总结得出以下几点:一是多数网民对国企、事业单位等编制内工作年龄歧视表示不满。如“国企第一个玩年龄歧视啊” “国企,事业单位以及公务员招聘,都确实带了个坏头”“好了现在门槛提升到 24 岁,一毕业就可以退休了”。二是质疑企业内部存在给关系户“让位”嫌疑。如“偷偷说件事,国企大多关系户”“给关系户让路”“很简单,挡了关系户的路了”。三是对企业规范制度表示质疑。如“如果真有这个要求,这难道不是应该在申请的时候就限定好吗?都签约了又解约是什么操作”“内部规定你得先公布出来作为门槛啊,都签约了才说什么内部规定?” “不想签约一开始就别签,把人应届生机会浪费了又裁真是看不懂”。四是希望相关部门严惩侵权行为,保护应届生权益。如“这是毁约行为,应该承担毁约责任!”“坑人!请政府职能部门,有担当秉公处理”“政审给个说法吧,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只有一次,这个怎么算?”

三、延伸就业话题

(一)高校虚假就业率问题

三方协议是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正式确定劳动关系前权利和义务的书面表现形式,用人单位也需以此确认毕业生相关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同时也是高校就业率考核的重要凭证。临近毕业,三方协议的签订量可以直接看出学校、专业的就业率,而就业率则对高校招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尽管国家明确规定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学生签约,但在每年毕业季,部分学校为提高就业率往往会通过将三方协议与毕业证、毕业答辩等挂钩,强制学生签署三方协议,毕业季此类信息屡见不鲜。通过对全网数据搜索,近一月内,全网关于“学校强制要求学生签订三方协议”类信息共一万三千余条,数据主要来源于新浪微博及各大高校贴吧等平台,媒体报道较少,主要为学生、家长主动吐槽爆料。在监测过程中发现四川某学生家长反映,孩子班级中 90%的学生未找到工作,学校为了就业率,拿学位证威胁学生签订三方协议,家长对学校虚假宣传就业率表示不满,相关信息引发网民热议,多数网民表示强制签订三方协议已称高校“潜规则”,更多网民是对高校实际就业率表示质疑。

(二)“史上最难就业季”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称,2022 年中国需要就业的城镇新增劳动力达到约 1600 万人,为多年来新高,其中高校毕业生 1076 万人,更是历年最高。2022 年受疫情冲击,社会经济发展受到影响,腾讯、京东、哔哩哔哩等大厂裁陆续裁员减轻自身压力,除了大厂以外,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在疫情之下,多数企业艰难维持发展,面向应届生的岗位需求也大幅缩水。就业人数和市场需求数出现明显不符,2022 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

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发现,稍好一些的岗位,除了有学历限制外,还会有专业限制,而那些专业过度饱和的毕业生,他们想要找到合适的工作,更是举步艰难。毕业生对于就业难评论主要如下:一是表示大厂、好的岗位竞争激烈,往往出现前人争一岗情况,求职压力一再加强;二是表示期望值得不到满足的失落,多数毕业生表示在求职过程中一再降低最初期望值,在这个过程中,挫败感逐渐积累;三是表示专业限制性导致求职更加困难,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发现受到专业限制,多数岗位无法胜任,如农学、历史专业等学科的学生表示本专业面临严重的低薪少岗情况,加剧了求职难度。

(三)名校、高学历毕业生降低求职标准

今年以来,985、211 名校学生竞争普通岗位屡见不鲜,硕士、博士高学历毕业生落地基层也已经不是新鲜事。北京市朝阳区公布的 2022 年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名单引起关注。公示名单显示,本次拟录用的人员全取得了学士或学士以上学历,甚至有多名拟录用人员还是双学士或硕士、博士等学位,而他们被录用的单位涉及部分政府部门及街道,岗位则包括城管、党群工作岗位等,一时间引起舆论哗然。

舆论场中对名校、高学历毕业生竞争基层岗位讨论热烈,一方面,部分网民认为基层吸纳更多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有利于不断改善工作质量,进一步推动社会快速进步;另一方面,部分网民表示,高学历人才降低求职标准竞选普通岗位,不利于其专业性的发挥,是对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网民认为此类情况会造成严重的求职内卷,给本科、专科毕业生本就不乐观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不值得提倡。

四、就业季舆情风险

(一)强制就业引发群体性维权事件

监测期间发现浙江科技学院、山东石油化工学院、潍坊职业学院等全国多个高校学生反映学校存在强制毕业生签订三方协议的情况,学生不满情绪明显。且在新浪微博、抖音、今日头条等多个媒体平台,教育类、普法类自媒体对相关事件关注度较高,频繁发布维权提示,不断加强学生维权意识。学校采取强制、威胁手段逼迫学生就业的行为存在较高舆情风险性,可能导致学生在网络集体发声维权,并联合各大自媒体进行传播,对涉事学校形象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二)应届生权利受损爆发社会舆情

“应届生因毕业年龄超 24 岁被中国联通解约”事件中,用人单位行为造成当事人权益严重受损,损失应届生身份的同时,也丢失了工作,该事件由于涉及国企用人规范,且涉及毕业生就业权益问题,在就业季被爆出,迅速引发全网关注,造成负面舆论影响。应届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在就业过程中可能陷入用人单位合同陷阱,甚至陷入诈骗陷阱,毕业季期间,毕业生就业维权事件自带热点,往往是各大媒体报道重点,一旦出现企业侵犯员工权利事件,叠加应届生特殊身份,舆情热度将会迅速升温,发展成地方社会性负面舆情。

(三)负面情绪蔓延进一步恶化就业形势

目前多数媒体鼓吹炒作“史上最难就业季”话题,叠加高学历毕业生参与就业“内卷”、大厂裁员、企业倒闭、毕业生求职受骗等种种负面事件,导致舆论场中唱衰就业形势的声量增加,负面情绪蔓延明显。今年毕业求职季序幕刚刚拉开,但舆论场已经充斥大量消极情绪,随着更多毕业生求职受挫,负面情绪将会进一步蔓延,可能会导致部分毕业生消极对待就业,甚至直接选择“躺平”,进一步加剧社会就业问题。

五、总结

随着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数目逐年增多,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问题。如果不能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就会导致我国大量的人力资源浪费,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社会矛盾,因此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至关重要。近几年来,受到疫情冲击,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方面,政府部门需明确毕业生就业的责任、不断完善社会就业体系,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高校需对自身教学进行改革,根据社会发展培养出与时俱进人才,同时要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提高自身能力。通过学生、学校、社会和政府部门等的共同努力,助理改善毕业生就业形势。

About The Author

Leave a reply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