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银行 28 亿元存款被质押事件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报告

渤海银行 28 亿元存款被质押事件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报告
10/28/2021 No Comments 舆情行业新闻 admin

图表数据来源:互联网公开数据数据来源包括:新闻网站、论坛/贴吧、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数据时间范围:2021 年 10 月 23 日 0 时—2021 年 10 月 26 日 15 时关键词:渤海银行/28 亿

一、事件概述10月23日,《中国经营报》报道,今年8月,江西知名药企济民可信集团旗下两家子公司无锡山禾药业和南京恒生制药发现,两家公司在渤海银行南京分行的28亿元存款,在企业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用于为另外一家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公司华业石化提供质押担保,并且由于华业石化未能如期偿还其中一笔到期债务,作为“担保方”,山禾药业、恒生制药公司账户下的约5亿元人民币,已经被银行划扣。由于与银行交涉无果,山禾药业、恒生制药于9月3日报警,警方已介入调查。10月24日,渤海银行官网发布声明称:“在与相关企业日常业务办理过程中,我分行发现企业间异常行为,已向公安机关报案,依法寻求司法解决”。同日,“济民可信”官方公众号发布推文《六问渤海银行南京分行》,要求银行方面切实保障储户合法权益、确保储户资金安全。此外,根据证券时报26日报道,质押材料中大量公章疑似伪造,而“被担保方”华业石化实则是一家假国企。2021年10月23日0时-2021年10月16日15时,网络中关于“渤海银行28亿元存款被质押”事件的传播量为128841条。

二、事件数据分析(一)信息趋势分析从信息走势来看,该事件信息峰值在2021年10月23日22时,共产生11370条舆情信息,其中微博平台最为突出,最高达到4031条传播量。(二)信息平台分析从信息平台来看,论坛、网络新闻的信息量较多,为主要传播媒介;微博、短视频、手机客户端的传播次之,其他平台传播量较少。

(三)信息倾向分析从信息倾向来看,正面信息88条(占比0.07%),负面信息8750条(占比6.79%),中性信息120003条(占比93.14%),中性信息占据比例最大。

三、舆论场(一)网民观点本次事件在微博、知乎等平台广泛传播,目前新浪微博#渤海银行回应储户28亿存款遭质押担保#:话题阅读量7948万,讨论量2111条,知乎问题“储户28亿元存款不知情下遭质押担保,涉事银行可能会承担什么责任?”目前已有659个回答,网民主要观点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银行的违规操作感到震惊和愤怒@失业小会计:难以相信!如此胆大、妄为,侵害客户利益,漠视金融监管的事件是怎样发生的?@象牙山证交所:这种行为不就是监守自盗吗?@魑魅魍魉-魃:只听过抢银行的,现在是大企业被银行抢了?二是猜测事件内幕@仲夏二伍亭:这事有蹊跷,常识估计企业和银行内部人士联手做的,都有拿好处,有掮客从中牵线。还款出问题以后就互相推卸了,估计当初谈的时候有保底无风险承诺。@付飞行:估摸着是医药公司和渤海银行搞了什么存贷协议,就是医药公司想挣贷款的钱,利用渤海银行放贷给缺钱的公司,哪想到玩砸了。@春觉明晓:28亿不存在大行,要不脑子进水了,要不有猫腻。三是认为此事实质是金融诈骗,@ExtremeX:明显是假国企诈骗,而且是中石油的混合所有制是玩鹰的被鹰啄了眼。@卢晓周专栏:华业石化公司是个伪国企,背后控制人不可言说,涉及到国有资产流失,金融诈骗等多种违法勾当。@老张评论:被诈骗了,华业石化是个假公司,实际控制人是庄金东,原来公司叫润港石化,有大量的诉讼。四是质疑渤海银行删帖控制舆论@十年砍柴:关于渤海银行的帖子纷纷消失,这能量巨大,储户别说六问,六十问又能怎的?@MMMMalways:为什么热度上不去,究竟是谁在偷偷删帖?@柳叶刀阿凯:微博全网删帖,渤海银行能量真的大。

(二)媒体聚焦各大媒体尤其是财经类媒体高度关注此事件的发展动态,发布多篇报道性文章和评论文章,部分媒体观点如下:中国经济网《储户28亿存款被渤海银行挪用专家呼吁坚决堵住个别银行风控漏洞》:这起银行票据案,再次暴露出个别银行内控机制存在的风险隐患,引发银行业内外高度关注。相关专家表示,这一事件已给个别银行风险管控制度建设以及风险管控制度执行的薄弱环节敲响了警钟,专家呼吁坚决堵住个别银行风控漏洞。红星新闻《储户28亿存款“失踪”,渤海银行岂能装聋作哑?》:银行是金融业的主力军,是为帮民众管理钱袋子的,因而银行向来被认为是一个谨慎的行业。储户的钱,如果存在银行都不能确保安全,这无疑动摇了立业之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储户28亿元存款“失踪”,关乎的不仅是渤海银行的诚信,也关乎整个金融行业的声誉。这个事件中,银行是否恪守严谨和专业,操作有无违法违规,公众期待能尽快给出一个权威说法。

每日经济新闻《华业石化贷款逾期引爆渤海银行28亿担保“罗生门”》:记者梳理华业石化的股权变更历程发现,其跻身中国石油集团体系的过程,显得格外匆忙。简单梳理一下,7月9日,华业石化还是华之业能源持股100%的股东;7月22日,华业石化转让华之业能源股权给华昌置业;7月26日,华之业能源接手华业石化100%股权。一番股权腾挪之后,“母变子”“子变母”,华业石化摇身一变成了中国石油集团的全资下属企业。不过,这层匆忙穿上的“国企”外衣究竟是真是假?凤凰网《一只蟑螂的背后是一窝:渤海银行南京分行“质押门”背后的隐秘产业链》:有一份证据是渤海银行是百口难辨的,那就是济民可信集团提供的银行询证函,所以,这份询证函只要不是假的,基本就宣告了渤海银行的“死刑”,该行从上到下必将面临“血与火的考验”。而且没想到的是,渤海银行“质押门”竟然还牵出了“案中案”,这件事的始作俑者——南京华业石化从工商登记资料看,他是中石油的全资孙公司,是根正苗红的央企子弟,然而中石油昨天却发表声明称,他们与华业石化没有一毛钱的关系,把责任撇得一干二净。让这件事更加扑朔迷离了。

(三)人物观点中国政法大学刘晓兵教授: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如果银行未经企业同意而对企业存款进行质押,属无权处分,银行应承担法律责任。如果银行和该第三方恶意串通损害涉事企业利益,质押无效,银行亦应承担法律责任。

记者郝成(撰写首发报道的中国经营报记者):存到银行的钱,取不出来了,意外发现是被用于给他人贷款质押了。28亿如此巨大金额,是怎么跨过银行内部多部门审核的?被发现后,银行的领导去认错,却又希望企业能够配合——妥妥的一招“事后确认”玩法呗。企业报案了,媒体报道了,银行现在居然跳出来说是自己报案了,是“企业间”行为,你这是一边贼喊捉贼,一边转移注意力哦。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企业28亿元存款莫名遭质押担保是由于银行风控及内部管理出了严重问题,属于个别极端现象。总体来看,银行存款还是很安全的,尤其对于零售储户来说,只要通过银行正规渠道存款,基本不存在安全问题。对于储户来说,在存款的时候要防止出现存款变保险、贴息存款导致存款失踪等问题,严格区分存款和理财,不要盲目追求高息。银行要加强内部管理,防止出现内部工作人员出于自身利益需求与外部人员不法勾结,切实保障客户的资金安全。

四、舆情观察此次事件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的“案中案”谜团,双方报案使事件显得更加扑朔迷离,主要的涉事三方渤海银行、济民可信集团、华业石化以及监管部门均受到媒体和网民的高度关注和讨论。

(一)渤海银行恐陷“挤兑”风险冲击市场稳定从济民可信发布的录音中可知,济民可信“被质押”的存款为“新易存”存款。“新易存”是渤海银行推出的一款创新存款产品,还曾作为该银行的重点业务被大肆宣传,然而亮点产品却引发如此重大的案件,不禁令人感到讽刺。据了解,渤海银行南京分行的内控问题并非首次曝光,在2020年就曾因违规提供信用担保被处罚,这无疑暴露出银行在业务管理问题上存在漏洞。回到事件本身,事件起初是由渤海银行的工作人员主动打电话询问企业是否有办理存单质押业务的真实意愿而产生,事发后渤海银行不仅没有第一时间为客户挽回损失,反而希望客户再质押5亿元,最终导致双方交涉失败,后又主动报警却没有正面回应济民可信集团的质询,舆论对这一系列行为感到惊讶和不满之余,也质疑其内部是否存在“内鬼”与被担保方共同实施违法犯罪,甚至于怀疑银行默许这种“灰色交易”损害储户利益。如果事实如此,不仅银行的管理流程将被视为形同虚设,银行的信用更会大大受损。

事发之后的10月25日,渤海银行股价下跌0.34%,多家媒体发布渤海银行今年已被银保监罚款近亿元、银行公司存款(含保证金存款)的占比已连续三年下降、银行不良率长期处行业高位等负面信息,使大众对渤海银行的经营状况和储户资金安全表示担忧。目前在“雪球”论坛上,已有网民讨论渤海银行可能会发生挤兑,一旦挤兑产生,金融市场可能会出现局部动荡,从而引发连锁反应,不利于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二)济民可信陷入资金风波影响可能波及医药行业在本次事件中,舆论普遍认为济民可信集团是案件真正的受害者。济民可信集团并非泛泛之辈,它创建于1999年,总部位于江西南昌,业务覆盖医药、能源、投资等领域,现有员工12000余名,是知名的现代化医药集团。然而这这样的大企业在银行的储蓄安全却无法得到保障,银行对客户权益的漠视可见一斑。并且,这一事件可能会使该企业面临资金链危机,进而影响其上下游的医药供应链,甚至波及整个医药行业的稳定。

在广大网民纷纷为济民可信集团鸣不平的同时,也有个别网民对该集团产生怀疑,网民猜测该集团将巨额资金存入渤海银行可能是与银行达成了贷款方面的协议,然而却因第三方违约造成了损失,也就是说该集团本身在此次事件中可能也应当负有一定的责任。

(三)华业石化失声假国企牵连真国企事件发展至今,与其他两方同样处于风口浪尖的华业石化却始终没有发布官方声明,记者追踪发现,涉事的华业石化办公地点已归属于另一家公司。公开信息显示,华业石化公司曾在较短时间内经历过多次股权变更,其在今年7月将旗下的华之业能源股权给华昌置业,又在不久后由华之业能源接管100%股权,也就是说以华之业能源为中介,华业石化通过“母子互换”的把戏成功变为华昌置业旗下公司,而华昌置业背后是国企中国石油集团。虽然在今年9月26日,中国石油集团官网已发布官方声明,否认了华昌置业与华之业能源存在任何形式的出资、隶属、关联或实际控制关系,但真国企却还是难以避免地被假国企牵扯进来,背后可能涉及国有资产的流失,话题敏感度进一步上升。

(四)事件暴露监管漏洞敏感时期金融安全备受关注虽然此次事件尚未定论,但目前公开的情况已经充分暴露了银行风险管控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由此监管部门也被卷入漩涡。10月13日,中央第四巡视组进驻中国银保监会,强调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10月21日,司法部副部长刘炤在2021金融街论坛上也表示“在促进金融业发展创新的同时,我们要抓紧完善金融监管制度,有效防范因创新中的不规范问题产生的风险”。在这一敏感时期,本次事件出发金融创新风险、银行监管失效等多个关键点,社会关注度上升,随着调查的深入和具体处理决定的落实,事件可能会成为打击金融领域违法犯罪的典型事例,甚至影响后续出台的银行监管方面的新政新规。

五、总结9月10日,银保监会发布了新版《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办法》,对银行监管评级体系进行了全面升级,以适应商业银行风险特征变化的新形势,体现出国家对于提升银行评级专业化水平、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视。10月21日,国资委官方认证微信公众号“国资小新”发文称:26家中央企业对外公告了353户假冒国企名单,假国企偷梁换柱、瞒天过海的操作将受到有力的打击。有了银行监管、信息公开、金融反腐等多方面的努力,诸如此类的金融“罗生门”事件将会越来越无所遁形,人民的财产安全、国家的金融安全将会进一步得到有效保障。

About The Author

Leave a reply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