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县长父亲一文的传播舆论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报告

我的县长父亲一文的传播舆论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报告
09/20/2022 No Comments 舆情行业新闻 admin

图表数据来源:互联网公开数据
数据来源包括:新闻网站、论坛/贴吧、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
数据时间范围:2022 年 9 月 18 日 0 时—2022 年 9 月 20 日 12 时
关键词:我的县长父亲

9 月 18 日,山东省德州市作家协会推送一篇“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获奖名单”,《我的县长父亲》获得征文一等奖,该文因取名与喜剧电影《夏洛特烦恼》中的“我的区长父亲”作品名类似,引发部分网友嘲讽。随后德州作协删除了获奖信息和链接。但更多网友认为这篇作品和电影情节不同,不应被嘲讽,也不该被删除。19 日,德州市文联工作人员回应@中国新闻周刊,德州作协属于民间组织,是社会团体,其表示该征文活动评选本身“肯定合规”。对于德州作协删除获奖名单一事,该工作人员表示不清楚。19 日晚该文作者于忠东对红星新闻记者表示,她写文章的目的,仅是为了纪念离世多年的父亲。
据智数据监测显示,截至 9 月 20 日 12 时,网络关于“我的县长父亲”话题的信息量为 57926 条。本文通过回顾舆情的起始、爆发、反转,凸显互联网舆论的后真相特征。并着重分析舆情事件中部分网民存在的刻板印象,以及网民在舆情事件爆发后自发对事件进行的“洗白”与声援,和其所呈现出的互联网社会生态。同时洞悉此类舆情事件中网民对政府部门正面宣传存在的刻板印象特征,以期为宣传工作者的正面宣传工作提供建议。


第一部分:舆情的起始-爆发-反转
一.自媒体首发,好事者妄言有猫腻
9 月 18 日,微信公众号“德州作协”发布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获奖名单,其中散文作品《我的县长父亲》获得一等奖位于名单之首。随后名单经转发扩散,不少微博网友讽刺该名单“实至名归”,自此负面舆论开始发酵。紧接着微博话题“我的县长父亲”和“夏洛特烦恼”“袁华”“我的区长父亲”“魔幻”等话题相继捆绑。18 日15:58 分,微博大 V“扒圈内酱”发布微博“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为沈腾点赞,为尹正点烟,为这个作协捏了一把汗”负面舆论自此进入的爆发期。不少网友也纷纷发贴称“袁华”诚不欺我啊!电影照进现实了”、“大跌眼镜!发生在电影里的故事情节,也能在现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网民对原文和文章背景未加了解便进行曲解、嘲讽,攻击主办方存在黑幕,这也使得以“廉洁”为题的征文活动在对比之前更容易引发网友的“好事之心”。


二、主办方删帖,回避式回应引舆情发酵


负面舆论的持续发酵下,主办方“德州作协”微信公众号随后将该贴删除。截止到 19 日 12 点,该舆情事件热度降至最低。伴随着舆情事件前期的传播,网友发现获奖原文链接被删,对于主办方矫枉过正的态度发表不满。19 日 14 时 56 分“人民文娱”新浪微博创建话题#获奖征文名撞梗讽刺电影被删除#,并附获奖原文链接。随后,该
事件热度逐渐上升,中国新闻周刊、新浪新闻、南方人物周刊、澎湃新闻等自媒体账号纷纷为此事发声。“点子正”、“韩东言”、“赵脱俗”等微博大 V 纷纷对主办方的做法表达了不满情绪。网民的观点中,有 34.45%的网友提出“为什么要删除”的疑问,11.94%的网友直接表示不应该删除,同时认为发表“文章写得好”的网友占 20.28%。网友的言论从一开始的断章取义、讽刺,开始转向批判主办方的做法。19 日晚,红星新闻报道,文章作者写文章只是为了纪念过世多年的父亲。
活动主办方对于事件的发酵没有寻其原缘由,而是采取不正面应对的逃避措施,使得舆情事件的攻击焦点由“讽刺得奖”转为“讽刺删帖”。网民的观点也从盲目逐渐趋向理性。


三.主流媒体站台,正能量应该被歌颂


19 日 15 点 25 分,中央级媒体新华网每日电讯官方账号在抖音平台和西瓜视频同时发布短视频,并配文“‘我的县长父亲’获征文大赛一等奖,有人质疑,但更多的是感动…”。随后四川日报、上海报业、和讯网、红网、河南日报等 11 家省级媒体就此事进行报道。
四川日报官方账号在其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十余家网络平台上发布报道“《我的县长父亲》获廉洁征文一等奖引争议背后文章主人翁留下 129 本工作日记”,详细解释获奖文章背后的故事。红网就此事发布评论文章认为“舆论不该被‘网络热梗’牵着鼻子走”。上海报业就此事转网友观点“《我的县长父亲》获一等奖后遭删除,网友:情真意切、实至名归”,并附上获奖原文纠正视听。19 日下午,作者于忠东就此独家回应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说,“写作投稿的初衷就是
不想让老爷子写了一辈子的日记当废纸卖了,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传承下去,没考虑获奖,也没想到引起这么大关注。”
《我的县长父亲》一文感情真挚,情真意切,网友能够在嘈杂的网络环境中沉下心来阅品读文章,并为作者发声,体现了当前互联网生态逐渐向善向好发展。各大主流媒体为原作者发声、为文章中的“县长”发声也正向地引导了舆情走势,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网络舆情事件中网民以及媒体之间的能量合力,共同推动网络环境的正向发展。


第二部分:舆论刻板印象的特征与应对
从“群起嘲讽”到“支持维护”的舆论反转与后真相均体现出舆论面对正面宣传、正面报道存在的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印象根植于互联网文化背景中,在外显影响中体现为对报道的误读、对宣传的反抗式解读;在内化的影响中表现为对政府部门的不信、不满。因此,知悉舆论对正面宣传的刻板印象,了解如何避免、如何引导网民形成正确认知,是宣传工作者必备的技能。


一.常见刻板印象类型
(一)预设立场:将政府部门视为强势群体
网民在获取媒体信息,进行价值判断时难以保持绝对客观中立的态度,因而带有个人的判断与情感色彩。在身份的差异下,网民往往将政府部门视为强势群体,将普通群众视为弱势群体。这种心理的进一步发展将使网民在接触信息时忽略部分事实真相,在自我主观判断的基础上形成评价观点,没有给政府部门发声的机会对其进行解释说明。而随着情绪沉淀、事件发展,往往真相浮出水面,致使舆情的后真相不断上演。


(二)反抗解读:将正面报道视为“高级黑”
有部分正面宣传作品存在反智力、反常识、反人性、反主流价值观等错误内容,过分夸大工作中精神层面的力量而无视普遍性与代表性,出现假大空的问题。例如,“市委书记急救落水女童”正面报道遭谴责。部分网民将此类少部分报道视作正面宣传的常态,刻板地将正面报道均视作“高级黑”,以嘲讽、戏谑的态度,用反抗式解读一切正面报道,进而形成对政府形象的刻板印象。


(三)身份标签:为报道主体打上群体性标签
在当前网络舆论中,刻板印象最具代表性的表现是“贴标签”行为,通过对报道中的政府人员打上污名化的标签,使标签成为网络迷因瞬间点燃舆论。如被污名化的“官二代”“军二代”“城管”等。在这种刻板印象的影响下,网民往往根据个体的身份,而不是具体事件中的具体行为来判断是非好坏,促使后真相舆情接连产生。


二.刻板印象的纠正举措
(一)注重正面宣传的弱传播
弱传播理论认为在舆论世界中,处于弱势的一方较强势的一方更具优势。但注重正面宣传的弱传播并非要求政府部门在宣传中扮演弱势群体,而是要将严肃、强势的传播内容通过情感传播、轻量传播的方式,增强公众的接受度。在舆论引导中认清舆论矢量方向,实现传播的软化,提高正面宣传的正面效果。


(二)重视意见领袖的影响力
传播学研究发现,大众传播并非直接地“输送”至一般受众,还要经由“意见领袖”这一媒介,由他们转播后才“转送”给一般公众。面对正面宣传部分网民以反抗式的解读扭曲信息,这要求宣传工作者关注意见领袖的舆论影响力,通过意见领袖传递正确、正面的声音给受众,强化正面报道的送达率与接受率。


(三)主动进行负面标签解构


内强素质、外塑形象,面对刻板印象下的负面标签,政府部门一方面应加强队伍建设,以自身的素质、能力破除负面标签;另一方面主动对负面标签进行解构,通过具有感染力的正面报道,强化法律或执法程序科普,增强民众对政府部门的理解、信任,进而化解刻板印象。
第三部分:总结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但当前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让舆论在刻板印象与后真相的胁迫下,使正面活动、正面宣传产生了负面效果。对此,宣传工作者应充分掌握新媒体时代的舆情刻板印象特征,以积极的姿态、正确的导向、有益的行动促使正面宣传发挥正面效果。

About The Author

Leave a reply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